美英歐俄「定義中國」 折射意識形態觀點

【熊猫政局】西方如何看待對中國的意識形態挑戰,可從其對中國的戰略定義一窺究竟。美國自特朗普時代起將中國定義為「戰略競爭者」(strategic competitor),歐盟前年報告定調中國在科技領導地位屬「經濟競爭者」(economic competitor),但在管治模式上則是「體制對手」(systemic rival),英國上月發表的《綜合評估》則形容中國是「體制競爭者」(systemic competitor)。這些字眼看來近似,但背後語境頗有差異,反映美英歐在對華政策涉及意識形態的觀點。

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秘書長陳偉信向本報剖析稱,美國強調「戰略」一詞,反映在其眼中這場競爭屬全方位,故須動員全國上下來協調制訂整體戰略回應,從這角度來看意識形態似乎不是關鍵。但他指出,美國將中國定義由「戰略伙伴」變成「戰略競爭者」,顯示不再期望透過自由主義框架下的接觸政策促成中國變化趨近,這點屬意識形態判斷。然而,美國用上「競爭者」一詞,顯示仍不認為中美之間是零和遊戲。陳偉信解釋,這字眼代表美國認為中國非要取代而只求某程度上削弱美國的地位。

陳偉信:歐視華作對手 價值觀不妥協

對比之下,歐盟和英國強調「體制」一詞,反映其認為中國挑戰源自管治模式,屬意識形態範疇。陳偉信認為,歐盟在意識形態層面最為企硬,用上語意更強烈的「對手」一詞,比「競爭者」多出一重「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」意味,即「承認中國價值觀就無法承認歐洲價值觀」。

陳偉信認為,英方定義或可從英國首相約翰遜在《綜合評估》公布當日的說法去理解:約翰遜強調報告展示英國會如何「重新學習跟價值觀對立國家競爭的藝術」,反映英方重視如何用非零和遊戲的方式去解決意識形態分歧,以保留彈性來跟專制政權打交道或做生意。

「中俄合作建基利益 無共同意識形態」

另一邊廂,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上月訪華時「借用」美國描述民主盟友關係的字眼,聲言中俄「志同道合」。但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王家豪質疑,中俄之間「沒有共同意識形態」,他向本報解釋,雙方合作以國家利益為主,所以中俄聯合聲明(第4點)特別提到「國際社會應堅持踐行……非意識形態化的多邊主義原則」。他認為,中俄確有深化戰略等方面的合作,但兩國傾向保持外交靈活性,成為兩國建立軍事聯盟的最重大障礙。

(明报)

Related posts